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的提升,城镇化品质的大幅度的提高以及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新独居时代报告》显示,到 2030 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 1.5 亿至 2 亿人。其中,20-39 岁的独居青年将从 2010 年的 1800 万增加到 4000-7000 万人,增长约 1-2 倍。
随着慢慢的变多年轻人选择独居生活,他们独特的生活小习惯和消费需求也对居住、餐饮、娱乐、社交等多个细致划分领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催生出了 独居经济这一极具潜力的消费新赛道。
对于独居群体来说, 一个人出门吃饭 常常与尴尬相伴,触不可及的双人套餐优惠、拼桌时被迫参与的社交,都在无形中构筑起一道隐形门槛。而当下,单身群体的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及他们在餐饮方面的独特需求,让这种 被忽视的需求 终于迎来商业经济价值的爆发。
在抖音, 一人食 相关线 亿次,小红书平台, 一人食 吸引了 17 亿的浏览量和超过 440 万的讨论。毫无疑问, 一人食 慢慢的变成了现今独居青年着重关注的话题之一。 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不仅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更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
一人食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个人独自用餐。常见的 一人食 产品则包括一人份的自热米饭、自热小火锅或是小瓶装红酒等。不过在快消领域之外, 一人食 还诞生了专门为单人用餐需求设计的独食餐馆。
比如日本的 一兰拉面 ,店内设计每个座位配备竹帘隔断、独立点餐系统,甚至设置 追加面条无需开口 的呼叫按钮。这种 边界感十足 的用餐体验,让其在全球开出 80 余家分店。类似的商业模式正在全世界内蔓延,在菜单设计、服务流程上进行了创新,逐步降低了独自用餐的心理负担。例如成都的肉室堂独食烤肉、广州的弦拉面等,都在试图为广大购买的人打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私人堂食空间。
在外卖平台上, 一人食 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一些商家会专门推出 单人管饱 一人独享 定制套餐,结合情感化文案和场景化推荐,例如 深夜治愈一人餐 周末独享小确幸 等,逐渐增强了用户的情感共鸣。这种从 吃饱 到 吃好 再到 吃出情感 的消费升级,正在为 一人食 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现代年轻人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 一人食 餐厅可以说提供了一处短暂逃避城市喧嚣的角落。从这个层面来讲, 一人食 餐厅不仅给消费的人提供了美食,还有心理上的放松,类似于情绪价值,这正是 一人食 经济得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传统玩具产业,当用户跨过 18 岁成年的门槛时,玩具产品的生命周期也 戛然而止 ,而当下的玩偶经济正在突破年龄枷锁,因为它们正好赶上了一代不愿意长大的年轻人。
根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的调查数据,00 后已然成为毛绒玩具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占据了 43% 的市场占有率,而 90 后也不甘示弱,以 36% 的占比紧跟其后。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玩偶不再只是儿童的专属,也是年轻人寄托情感、追求趣味生活的重要载体。
当个体越来越需要身心陪伴和治愈,当年轻人开始用购买玩偶替代生育冲动、取代亲密关系时,养娃文化也就慢慢地发展为单身群体别具一格的消费现象。
以凭借 过家家式 打包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 Jellycat 为例,惊蛰研究所在《年度复盘丨 2024 消费市场八大关键词》中曾提到,Jellycat 早在 2013 年便正式踏入中国市场,但直到近年才突然迎来爆发式增长。在 2023 财年,Jellycat 营收约合人民币 18.5 亿元,与 2020 年相比,营收翻了 3 倍多。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当下消费市场中人类对于情绪价值的强烈需求。
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不仅催生了 爆款 ,也在培养重度用户。例如 BJD(球形关节人偶)就以其高度定制化和艺术性,吸引了大量爱好者。与 Jellycat 的 付钱即可拿走 不同,BJD 的制作工艺复杂且耗时,用户下单后常常要等待一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才能收货,部分娃社还可能面临延迟交付的风险。且由于 BJD 的制作模具无法经常使用,许多热门款式会因 关仓 而成为限量版,这使得抢购限定款成为娃圈中的一种常态。
之所以被称为 养娃 ,BJD 爱好者的热情不仅限于娃娃本身,还延伸至服饰、配饰、场景设计及摄影等周边领域。例如,一套 BJD 娃娃的服装价格跨度极大,从几十元的日常款到上千元的高端手工定制款不等。高端定制服饰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制作周期,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稀缺性,也为其赋予了更高的附加值。此外,围绕 BJD 衍生的约妆、代拍、服装定制等服务,也慢慢的变成为 娃圈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养娃文化的兴起不仅是独居经济的一个缩影,更是消费市场从物质需求向情感需求转型的典型代表。随着独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迭代更新,养娃文化或将推动玩具产业发展到新的高度。
曾经,年轻一代常常自嘲 连自己都养不好,还要养宠物 。但如今,年轻人不仅热衷于养宠物,还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慢慢的变多人开始接触认养动植物这种新兴生活方式。
在城市空间愈发局促、饲养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年轻一代对个性化和独特体验追求日益强烈的多重背景下,传统宠物市场的局限性愈发凸显。但这些困境并未阻碍年轻人亲近自然、与动物建立情感连接的脚步,反而成为推动认养模式向更广泛领域延伸的强大动力。
野生动物认养模式正是这种矛盾中的产物。比如大连森林动物园 爱心认养 项目中,个人用户支付 2000 元即可认养一只黑豹,支付 3000 元可以认养河马 满满 ,除了爱心认养证书、免费游园、深度饲养体验之外,还能定期收到两份认养动物近期云报告。这种 零干扰式认养 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野性与自由的向往,又规避了直接饲养的物理限制和道德争议。
至于植物认养市场,则正在形成鲜明的价格分层。以上海为例,目前市面上可供认养的植物涵盖公园树木、古树名木、绿地及特色植物,形成了多层次的价格体系。普通树木认养仅需几十至数百元,价格十分亲民,而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古树名木则可达数万元。如上海古漪园内开放认养的一株编号 1616 的七叶树,年认养费用高达 2 万元。
除了直接认养,与之相关的周边产品和服务也应运而生,比如推出植物科普课程或是提供专业的植物养护工具套装,一方面让认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养护技巧,逐渐增强他们对认养植物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阳台摆再多花盆,终究没法让小狗撒野奔跑,也引不来野鸟歌唱,但现在你就可以去看看属于自身个人的庄园 认养动植物作为新兴现象,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折射出都市人在独居生活中的情感突围。
随着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独居生活特别是单身人群对游戏陪玩服务的需求慢慢地增加。无论是为提升游戏体验,还是为了排解孤独感,陪玩服务都成为他们娱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催生了职业陪玩这一职业。专业陪玩师们不仅能陪打游戏,还能提供技术指导,满足独居群体对娱乐和社交的双重需求。
游戏陪玩作为伴随游戏产业壮大而兴起的职业,其市场规模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智研瞻发布的《中国游戏陪玩行业竞争局势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 Q1 中国游戏陪玩行业市场规模已达 239.28 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智研瞻预测 2024-2030 年中国游戏陪玩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将保持在 32%-36% 之间,到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536.84 亿元。
为了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专业陪玩不仅要精通各类热门游戏,还需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提供充沛的情绪价值,同时根据玩家的游戏风格和需求,灵活调整策略,提供个性化的陪玩服务。
比如,面对追求竞技体验的《王者荣耀》玩家, 技术陪玩 会以 上分 为核心目标,服务套餐也分为 包 C(帮助玩家拿到 MVP) 包赢(帮助玩家赢得游戏) 和 包星(帮助玩家达到一定星级),收费标准则根据具体游戏等级来决定;而对于更注重娱乐性和社交性的玩家,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游戏输赢,而是在游戏过程中给予玩家充足的情绪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发展太快又缺乏统一的资质认证和监督管理机制,部分陪玩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服务的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如陪玩师自身的游戏技术不达标影响最终的陪玩体验,或是在陪玩过程中诱导用户额外消费。此外,陪玩服务的价格体系也较为混乱,不同平台、不同陪玩师之间的定价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这使得消费的人在选择时常常担心会 踩雷 。
作为一个新兴赛道,游戏陪玩需要尽快找到平衡商业利益与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行业标准,由此才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而游戏陪玩也给消费市场带来启发:当 上分 与 陪伴 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服务消费领域无疑正在经历一场创新革命。
作为当下最主要的内容传播形式,网络直播逐渐从一种新兴媒介演变为大众化的内容消费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8.33 亿人,较 2023 年 12 月增长 1737 万人,占网民整体的 75.2%。
随着用户基数的不断壮大,直播的内容形态也从早期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泛娱乐化渗透至日常生活领域。无论是电商直播、游戏直播,还是生活分享、知识科普,直播正在重塑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社交习惯。与此同时, 网抑云 电子榨菜 成为社交热词,用户们通过观看直播获取资讯、消磨时间、培养技能等需求,也丰富了网络直播的价值支撑。
在此背景下, 陪伴型慢直播 成功吸引到了一部分独居群体的注意力,由此逐渐兴起。 陪伴型慢直播 没有夸张的带货表演,也没有喧闹的喊麦,只有台灯下规律的键盘声和偶尔的弹幕互动。这种安静、平和的直播形式,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在独居生活中的 数字陪伴 。
陪伴型慢直播的商业逻辑与传统直播截然不同。它摒弃了 流量为王 的法则,转而深耕用户的情感依赖。这类直播通常以一种舒缓、平和的节奏进行,没有激烈的 PK 和复杂的剧本情节,主播可能仅仅是静静地读书、画画、做手工、码字,或者只是单纯地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看似平淡的内容,往往能吸引大量忠实观众。
从用户心理来看,观众对他人私密日常的 凝视 满足了好奇心,同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直播间成为了一个虚拟的陪伴空间,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 互相消解孤独 共处关系,加上慢直播的内容像白噪音一样,为他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提供了一种精神疗愈。因此,尽管陪伴型慢直播的流量和曝光度可能不及传统直播,但其凭借稳定的用户生态和高粘性,正在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成为直播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当数字技术能够填满现代人的精神空白,陪伴型慢直播已经超越商业范畴,成为调节社会情绪的 缓冲阀 。这种算法与情感的深度交织,不仅让陪伴型慢直播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直播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全新的数字化的经济蓝海,更标志着直播行业价值衡量标准的重大转变流量不再是唯一货币,情感共鸣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健身行业迎来消费热潮。但传统的健身房往往充斥着社交压力,无论是被推销课程,还是被陌生人搭讪,都让不少人感到不适。而单人健身房则提供了一个完全私密的空间,一人一间,设备齐全,24 小时开放,用户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锻炼,无需担心被围观或打扰,精准地击中了社恐人群的痛点。
传统健身房通常以 社交属性 为卖点,强调团体课程、教练互动和会员社群。然而,对于许多健身爱好者,尤其是社恐人群来说,这种环境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而单人健身舱的核心则在于 独处 和 自由 。用户通过手机APP 预约时段,进入独立房间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锻炼,无需担心他人的目光或干扰。
房间内会配备基础的健身器材,如跑步机、哑铃、瑜伽垫等,部分高端门店还提供真人私教、AI 私教,形成 2V1 双师课模式。人工智能能随时指出动作的失误之处,并且私教可以按次购买,完全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浪费。在去之前,教练还会提供体测测试,从而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制定训练计划,避免盲目训练,大幅度的提升了效率和效果。
此外,单人健身房的商业模式也与传统健身房截然不同。传统健身房依赖会员卡和私教课程的收入,通过高客单价和低使用率实现盈利。而单人健身房则采用 按次付费 或 时段租赁 的模式,用户只需为实际使用的时间付费,降低了消费门槛。
比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一直更新和优化健身设备,以满足会员日渐增长的需求;怎样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具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体验等。但总体而言,单人健身房的出现反映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也让更多人对现代社会生活应有的状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大语言模型不断进化,AI 正逐步成为单身人群情感需求的全新载体。从早期的电子宠物,到如今的 AI 心理医生、虚拟恋人,再到 AI 毛绒玩具和 AI 机器人,在技术理性的表象之下,AI 情感陪伴已然成为单身人群填补情感空缺的新选择。
一方面,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费用高昂,且往往需要预约和面对面交流,因此消费门槛颇高。而 AI 心理医生借助大语言模型,可提供 24 小时在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且价格亲民、无需等待,降低了情感陪伴服务的成本,让心理健康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使更多人能够消费得起,实现了 情感普惠 。
另一方面,AI 技术的高度定制化特点还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以虚拟恋人为例,这类 AI 产品不仅仅可以模拟文字、语音对话等真实的情感互动,还能按照每个用户的喜好和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用户都能够与虚拟恋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甚至获得情感建议和支持。
近年来,AI 毛绒玩具和 AI 机器人也慢慢的变成为情感陪伴市场的新宠。AI 毛绒玩具结合了传统玩具的温暖触感与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功能与用户互动,这种结合了物理触感和情感交互的产品,不仅适合儿童,也深受成年单身人群的喜爱。
然而,AI 情感陪伴服务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首先是 AI 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人类的情感?尽管大语言模型在模拟对话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们毕竟缺乏真正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共情。
其次,过度依赖 AI 情感陪伴是否会导致人际关系的进一步疏离?如果人们习惯于与 AI 交流,可能会减少现实中的真实互动与社会脱节。这样一些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也是社会层面的隐忧。
从宏观角度看,AI 情感陪伴服务的兴起反映了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技术的本质是理性的,但它却可拿来满足人类的感性需求。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独居经济的核心特征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人们既渴望独立,又需要连接;既追求自由,又害怕孤独。AI 情感陪伴服务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用技术的力量填补了情感的空白。
总的来说,AI 大模型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在重塑人类情感交流的方式,也为单身经济和孤独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如何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从一人食餐厅到 AI 情感陪伴,从养娃文化到单人健身舱,这些新兴业态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独立、自由和情感连接的复杂需求。如今,独居年轻人一手追捧出的独居经济正在蒸蒸日上,不仅为行业开辟了新的赛道,也为社会提供了重新审视情感需求的机会。未来,独居经济或许将不再只是满足情感需求的商业形态,而是成为推动社会情感价值重构的重要力量。